党建筑基,共绘发展蓝图。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与东华街道共建“共同富裕社会实践育人基地”,以党建引领聚合高校智库与基层治理资源,锚定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目标。基地揭牌暨《党建共建协议》签署仪式上,学院党委书记陶睿强调以高校智慧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以党建引领赋能区域共同富裕,东华街道主任赵天宇提出资源整合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双方围绕组织共建、人才共育、产业共兴、民生共进四大支柱,协同推进基层治理调研、志愿服务、专家服务项目,为校地协作提供制度化、长效化支撑。

校地合作,共建基层项目。学院优选社区经济、社会治理、创新创业等相关领域教授博士共10名组成专家团队,对东华街道社区综合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提供咨询和服务,计划对社区共同富裕基层治理提供创业培训、项目运营咨询、发展规划研讨等相关服务,探索推进全生命周期社会服务便民利民模式,探讨党建引领推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在数字赋能社区治理创新、社区服务场景搭建等领域开展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

实践深耕,赋能基层沃土。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15名青年学子深入龙珠社区零工驿站,聚焦“乐业共富”平台效能,通过专题座谈、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耕基层实践,与80余名辖区居民进行交流。团队与社区干部就零工驿站选址、技能培训优化、创业扶持路径等关键议题深入研讨,并实地考察岗位发布与权益保障机制。采集居民何玉兰成功转型案例,其通过平台定制培训从失业者蜕变为稳定职工,有力验证“需求诊断—技能重塑—岗位适配”帮扶链条实效。参与“邻里芳亲”捐菜活动,联动菜市场爱心资源为困难家庭输送温暖,彰显实践育人与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

在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红花集市”创新打造便民服务、特色展销、公益募捐三维一体平台,10名学生志愿者全程协助活动开展。依托非遗文化活动区、生活服务区、公益实践区,将慈善理念与非遗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志愿者带领居民制作特色手工艺品,通过“1本旧书兑换1份餐包”传递公益精神;现场陈氏太极展演、快板互动、汉服文化展示等环节,生动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活动累计服务居民超300人次,募集物资精准帮扶困难家庭,形成“文化传承+慈善赋能+共富实践”的创新样板。

育人固本,锻造时代新才。基地建设紧扣“实践赋能”核心,驱动学生角色从调研者向服务者、策划者跃升。实践团队形成“调研诊断→方案设计→成果反馈”闭环实践,为平台优化提供坚实支撑;学生志愿者从活动执行者进阶为文化传播者,切身参与非遗手作体验及旧书漂流,深化社会实践内涵。校地协同依托党建纽带精准链接高校智力资源与基层需求,构建“智库赋能基层、实践反哺育人”的良性循环,在破解治理痛点中淬炼学生担当精神,淬炼学生担当精神,为锻造时代新人提供生动课堂。

下一步,基地将深化智库联动,定期举办“共富智库论坛”和“共富专家讲坛”;推广龙珠零工驿站运营经验,打造“乐业共富”区域服务品牌;增设“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学分”,精准对接学生课题与地方需求,为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持续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