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经管学子“三下乡”专题|解码丝绸匠心,邂逅傈僳非遗

信息来源: 作者: 更新日期:2025-06-23 08:44:3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探寻乡村振兴特色路径,2025621日,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傈僳文化调研小队实践队在教师罗雯丽带领下,深入盐边县红果乡开展深度调研。队员们通过考察蚕丝产业、沉浸式体验傈僳族非遗技艺,解码非遗匠心三线精神的振兴密码,为共富之路凝练青春方案。

走进金河村中丝天成丝绸厂,浓郁的蚕茧香气扑面而来。缫丝车间内,队员们见证了蚕茧成丝的全过程。温度需精确控制在85℃,差一度都会影响丝质。工龄超10年的张师傅边操作边强调。该厂以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蚕农共享产业红利,铺就民族共富之路。

调研发现,企业面临品牌溢价弱势、设备迭代压力与产业链延伸挑战。面对困局,厂方正以自动化升级筑牢根基,借高附加值产品开辟新局,于传统丝路之上淬炼创新韧性,为乡村振兴注入工业脉动。

在盐边县红果乡傈僳族传习所,榫卯木构建筑群以无钉无瓦的营建智慧成为文化地标。馆内陈列的火塘遗迹、鹰翎纹服饰、羊腿骨婚俗信物,承载着傈僳族家族议事、勇毅精神与婚恋变迁的历史记忆。刀山梯架与火草布织机等标志性器物,则昭示着民族勇毅图腾与生态智慧。这些静态文化符号,为乡村振兴提供着独特的精神资源与认同根基。

团队深入传习所技艺工坊,实地观摩并体验了傈僳族见面猴制作的全流程。传承人介绍,这项需经多道工序的省级非遗,正通过非遗研学+文创开发模式焕发新生。未来不仅将延续民族技艺根脉,还将联合设计团队开发系列文创,带动村民增收,促进傈僳文化的创新性传播。

此次调研中,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攀跃行动实践队聚焦盐边县非遗活态传承与蚕丝产业转型双主线,深度解码傈僳非遗的智慧、蚕丝工艺革新等振兴密码。通过驻村调研与产学研联动,团队凝练民族地区特色振兴盐边范式,为攀西文旅融合与工艺革新提供数据模型与产业升级方案。学子以蚕丝车间为实训基地、傈僳工坊为文化课堂,将经管理论植入产业链条,让非遗基因激活振兴图谱,在乡土大地上践行青年担当!

图片5
图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