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榴火薪传・攀锋筑梦”实践团30余名学生,在倪萍、孙艳敏老师带领下走进大田镇,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团队先参观大田会议旧址追溯三线历史,随后深入万亩石榴基地调研产业链,用青年视角探索乡村共富新路径。
三线建设时期:热血铸就的历史丰碑
大田镇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地标。1965年,程子华在此主持召开大田会议,敲定攀钢选址蓝图。当年建设者们在"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的艰苦条件下,在毒蛇盘踞的密林里开凿路基,顶着雨季塌方肩扛钢材,用补丁工装和牛皮水壶书写奋斗史诗。徐驰书记"铁水奔流的声音就是我的心跳"的遗言,至今仍在旧址上空回响。
如今,旧址外的攀枝花树已亭亭如盖,老厂房改造成了石榴酒工坊。蒸馏器蒸腾的热气与展柜里的煤油灯遥相呼应,当年建设者埋下的精神根系,正延伸至石榴园的滴灌管网,让"艰苦创业"的三线基因在共富路上抽枝散叶。
万亩石榴基地:三线精神引领下的共富实践
眼下的大田镇,万亩石榴基地郁郁葱葱,红彤彤的果实成了乡村振兴的"共富果"。基地负责人田主任介绍,目前种植面积达1500万亩,线下收购覆盖辽宁、湖南等10余个省份。基地引进的软籽石榴、黑美人等品种口感极佳,酸石榴亩产可达4000斤。通过科学施肥、滴灌灌溉等技术,石榴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
销售端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借助淘宝、抖音等平台直播带货,不仅销往全国多地,还通过新疆收购商出口俄罗斯,线上销售额占比持续提高。产业发展直接带动400-600人在种植、分选、包装等全链条就业。不少农户通过参与产业发展,既学到了技术,又增加了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红色文化 + 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
在石榴产业发展中,三线精神始终是重要引领。政府、企业和种植户以三线建设者为榜样,形成发展合力。其中,政府在电商扶持、水利设施等方面提供支持;企业探索品牌化发展路径;种植户主动提升技术水平。
大田镇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特色产业"融合路径。政府保护开发大田会议旧址,2023年红色旅游线路吸引12万游客。企业借力红色文化打造品牌,"红籽石榴"推出的"三线记忆"礼盒,包装采用建设者手绘稿,附赠故事册,年销量超8万盒
薪火相传,共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从旧址的煤油灯到直播间的补光灯,变的是发展场景,不变的是奋斗底色。未来,大田镇将继续以三线精神为动力,依托石榴产业探索创新,让"共富果"更香甜,让乡村振兴路更宽广。
如今,石榴树的生长声,就是乡村振兴的脉搏。经济与管理学院实践团的师生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调研成果为大田镇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也为更多地方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了参考。

